唐珂:
谢谢。大家知道,经国务院批准2018年生产的早籼稻和中晚籼稻以及粳稻最新的收购价分别调整为每百斤120元、126元和130元,同比比去年降低了10块、10块、20块。这个价格下调的幅度是近年来比较大的,对此我们要辩证的看。一方面稻谷最低收购价的政策框架依然保留。2018年国家继续在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这给种粮农民吃了定心丸。另一方面,价格适当的调整有利于更好的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有利于稻谷产业的健康发展。
从2014年到2018年,我国稻谷最低收购价随着成本的上升逐渐的小幅提升,后期价格水平甚至高于市场价。加工企业用粮的成本居高不下,市场化收购缺乏动力。大家说的是稻强米弱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为了更好发挥市场在价格形成中的作用,引导稻谷产业结构调整和提档升级,有必要根据市场形势变化对最低收购价政策进行完善,在价格水平下调的同时,国家将配套建立稻谷生产者的补贴机制,完善支持保护政策,尽量弥补农民朋友因价格下调带来的收入损失。预计随着我国稻米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和优质优价的实现,种粮农民将获得更加稳定可持续的增收。谢谢。
新华网记者:
刚才您跟我们介绍一季度农产品总体运行情况,再具体问一下一季度我国玉米市场的运行情况如何,近期国家出台玉米生产者补贴政策,提前启动了临储玉米拍卖,这对后期走势将会有何影响呢?
唐珂:
2018年春节之后受加工企业恢复生产,市场优质粮源偏紧的影响,我国的玉米价格的确是继续在上涨。今年1-3月国内玉米产区平均批发价每斤是0.9元,同比涨了18.5%。同期国际玉米价格受主产国不利的天气因素的影响,也呈现出上涨的走势,但涨幅低于国内。国内外玉米价差有所扩大,一季度国内玉米运到南方港口的月均价比国外玉米进口到岸价每斤平均高了0.19元,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去年底以来,玉米价格依然上涨,但我国玉米的库存水平还是保持着比较高的水平。供大于需的基本面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今年4月3日,农业农村部、财政部联合发布了2018年财政重点强农惠农政策,继续在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实行玉米和大豆的生产者补贴,大豆的补贴标准高于玉米,目的就是鼓励各个省区将补贴资金向玉米、大豆的优势产区集中,引导非优势产区继续调减玉米,这个政策导向还是很明确的。
为了保障玉米市场的平稳运行,国家临储玉米竞价销售于4月12日启动,比去年提前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首次投放大约700万吨,黑龙江拍卖量最大,拍卖底价低于当前主流玉米收购市场价,预计市场抢粮的现象将得到抑制,玉米价格将有所回落。所以我们提醒广大农户,特别是玉米非优势产区的农户合理安排种植结构,避免盲目扩张玉米生产。手里还有余粮的农户要择机售粮,避免价格波动所带来的损失。谢谢。